党史专家在《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书评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    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石雷老师

 2020年《炎黄春秋》第3期

导语:

《我的七爸周恩来》自出版以来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各种语言译本以经典之作进入海外视野。该书英文版于2018年在伦敦首发;2020年,该书又以联合国工作语言西班牙语出版发行,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对此寄予希望:让世界上更多人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这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世纪伟人!

周尔鎏1929年出生于上海,他是周家的长房长孙。周尔鎏的祖父周贻康,与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嫡堂兄弟,分别属家族里的二房和七房。周贻康是清末举人,曾任河北定州知州等;民国时期,出任南京督军的顾问兼秘书。由于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周贻康给予了周恩来出国留学的资助。在革命年代,周尔鎏的祖父母及父母在京津沪等地的住所也曾多次成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掩护寓所。

周尔鎏出生后不久生母就离世了,那时他家在上海四川路永安里44号(现已定为周恩来早期革命遗址)。被尊称为“七爸、七妈”的周恩来夫妇隐蔽在他家时,周尔鎏还不到一岁,对他非常疼爱,此后也一直对他特别垂爱和关照。战乱年代,周尔鎏一度与周恩来失联,直至1946年,周恩来通过民主人士找到周尔鎏,以后就由七爸七妈直接抚养。1954年到1964年,周尔鎏夫妇因要照顾祖母和岳母,常常入不敷出,为此,七爸七妈常常给予他补助。

周尔鎏先生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长期从事外事和文化工作,曾任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参赞,并多次分别陪同周恩来、邓颖超接见外宾。他从家族历史和自身经历的角度,对周恩来行止、为人、思想、境界、影响力进行严肃谨慎的记录,以20余万字写就《我的七爸周恩来》。全书分为《周氏家世》《爱宝与七爸七妈》《建国风云》《文革岁月》《永远的怀念》《史实的订补与澄清》《秉承遗训》七个部分,许多资料迄今首次面世。

  堂叔侄关系构成全书的主线  

周尔鎏作为总理关系至近的堂侄,与总理曾有过相当密切的交集经历。无论是早年在上海求学的“孤儿留孤岛”时期,还是在建国后 乃至文革的艰难岁月,周尔鎏都有至深的体验。在写作中,他从亲情这一特殊视角中为读者、更为历史提供了许多意味深长的第一手材料,正如周尔鎏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书中许多内容是七爸对我单独讲述的”那样。周尔鎏的这些得自于私人交往中的记录,绝对是学者们研究周恩来的珍贵资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可从中读出周恩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周系家族的文化无疑是周恩来思想和品格形成中的一种重要因素。书中有关周系家族的叙述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家族传统与周恩来的思想、品行和人格之间某种醒目的关系。周尔鎏指出了周系家族中的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认同感,这主要体现在几乎整个家族都奉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为先祖。在家族之中,追求“出污泥而不染”这种莲花一般“高洁”的精神品格,一直是世代相传的家风祖训。从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的铭文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从《周氏家训》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诚”“俭”“忍”的家风三要诀,从“摄职从政,报国为民”周氏家训精髓等方面,都可以体会到这个家族在历史文化中所形成的群体性格特征。

在说明家系家风影响时,周尔鎏特地以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的一本诗集《海巢书屋诗稿》作为实例举证。这本诗集被周恩来珍藏在枕边,被反复阅读,并伴随他历经“文革”的艰难岁 月直到离开人世。从周元堂《自述—(其二)》诗中的“为人不由人,当作奇男子”高洁自守,到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中“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清风浩气,就可以感受到刚正立世的家国情怀以及世代之间的精神契合。周尔鎏在书中评价道,“周元棠对七爸的影响是迄今为止罕为人知的”。可以说,之所以成就周恩来精忠报国、清正律己的高风亮节精神,并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震古烁今的一代伟人,家风古训的影响确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某些珍贵的资料首次披露 

在有关周恩来早期欧洲留学的记录中,我们通常只了解周恩来曾留学法国,但并不知晓他最初的目的地是英国,他在巴黎小住十日便来到英国伦敦,而这一地之差就可能隐含有许多尚待发现的史实及意义。周尔鎏在书中展现的一封周恩来寄自伦敦的给国内父辈的千言家书,就包含着他在旅欧时期这个人生历程重要阶段的一些观念和思想轨迹。

20个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登上上海大厦的露台,眺望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的风光时,记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曾和邓颖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大厦附近躲避追捕的经历。后经查实,他们当年隐身的地点,就是上海大厦旁边的礼查饭店。书中还谈到顾顺章叛变后周恩来夫妇在上海的避险地—虹口的“周公馆”以及该时期的一些生活情景,并以此为据表达了该遗址在政治和文史方面曾被长期忽略。

书中包含了许多周尔鎏珍藏的家族文物和与之相关的史料,比如周恩来在开国大典上穿的绛黄色中山装,在西柏坡帮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时穿过的一套便服军装,国共谈判时期所穿的皮面呢子大衣等,这些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周恩来给予作者的永久纪念。而其中周恩来及邓颖超在不同时期从重庆、南京、北京寄给亲属和作者的几封家信,虽然内容简短,但所包含的研究信息和价值可谓意义非凡。

在第四部分“‘文革’岁月”之中,看到作者在讲述那些看似极小的个人经历,却很有心地连带了新中国道路探索和建设发展中的某些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问题,如家庭出身和政《我的七爸周恩来》作者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尔鎏治信仰问题,尊重市场规律的问题,对待大跃进的冒进和浮夸问题,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问题,百花齐放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等等。作者正是从这些风云激荡的重大事件的背景之中,了解了周恩来总理一些真实的态度和想法,感受到他的睿智、沉稳、富于远见和静水深流的优秀品质。总理那些务实的、符合国情民情的和尔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许多想法,作者都从政治社会风云的大视角下作了真实的揭示。

周尔鎏在书中还加入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过的许多中外名人对周恩来人品精神的评价和解读。他通过这些人与周恩来总理交集中的不同特例,多侧面地展示出总理的风范和品格的光辉。耿飙对作者讲过周恩来生前曾对未来中国政局变化的预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局势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有希斯对周恩来在谈及中国和台湾关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高超卓越的表述能力的钦佩之意;以及总理在北海公园休息时面向湖水表达对作家老舍的怀念等等,这些细节性的记录和描述,使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和品格在作者的笔下被诠释得丰富立体,平实感人。

  有助于周恩来研究工作的推进 

周尔鎏曾在外交、文化和教育部门工作 过,也曾因工作关系多次陪同周恩来、邓颖超 接见外宾。正是他本人的学识、资质和社会地 位等条件,使本书的写作不仅是一般性的私人 观察的实录,而且在各种史实的选择叙述上更 加显得有内涵、有深度、对周恩来研究有重要 的推进意义。

研究价值取向,也正是作者构思本书时一 个重要的考量,所以本书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些 细节的无意罗列,其中更包含着对周系家族与 周恩来品格形成关系之间的梳理和分析,其所 包含的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层意义不可小觑。这 较多地表现在各篇章的“小引”中,如《建国风 云》小引中的“求同存异”的哲学思想;《周氏 家世》小引中周恩来打算在退休后要写长篇小 说《房》的夙愿中所包含的联想;《“文革”岁 月》小引中周恩来感觉“跟不上”等等,文中这 类点睛之笔都包含着引人深思的研究性意义。

第六部分“忠实的补订与澄清”,作者本着 负责任的态度,对一些流传已广的有关周总理 生平的错误信息进行了修正,对不负责任的流 言进行了批驳。第七部分“秉承遗训”,一贯低 调的周尔鎏先生,介绍了自己谨遵周恩来夫妇 的遗训,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的经历。

在这部著作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体 会到周尔鎏先生对于周恩来夫妇真挚的感情、 深深的敬重,以及他继承总理遗志所进行的毫 不松懈的努力。他对于七爸七妈的感情不是盲 目的,而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凝聚的真情实感。他对于伟人的尊敬也不是虚华的,他用大量的 照片、实物、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体现出总理亲属以及学者应有的严谨、求实的 态度,极其令人钦佩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