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南开大学校园,在荷花盛开的美丽的马蹄湖畔,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是周恩来的头像,下面石壁上镌刻着他青年时代给南开留日同学信中的一句话:“我是爱南开的”。这句话是七爸一生为人特点的生动写照,那就是他富于感情,富于亲情。总理所表达的情感的对象都是广泛而真挚的,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还包括革命军人、老干部、文艺界故友、工人和农民、少数民族和当年的同学、故乡的亲友等等,甚至包括许多外国朋友,当然更包括他的母校。
七爸在1950年代曾三次回到母校。他往往是利用公休日,忙中偷闲,到第二故乡天津去访问南开大学。1959年5月七爸回到母校访问期间,我正在南开读书,这里就我的所见所闻向读者作简短的介绍。
七爸做事情原则性很强,他要回母校访问,作为侄儿的我事先并不知道。所以我也和全校师生一样,尽管消息晚到却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期待着他的到来。这次七妈也随行,但她总是退到后面,除了紧跟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外,很少有人知道她曾来过南开。
在这次短短的访问期间,他走访了图书馆、化学系、外文系、课堂、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等。他所到之处,大家都无比高兴,热情地迎接他的到来,直到离开时才依依不舍地同他道别。在访问过程中,他向随行的记者说,你们记什么我无法掌握,但怎么报道要尊重我的意见,有些话不能随便报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他就是这样,既尊重记者,又谨言慎行。
在理科实验室,当他听说有些实验已达到国际水平,还有些研究成果成为世界第一时,他说:“少说第一,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世界的情况,还是多做少说为好。真正做到了世界第一,政府会配合帮助你们宣传的。”
他走进学生宿舍,看到每个房间住着八位同学,只有一张大桌子,便亲自丈量桌子的长度,发现只能容纳四个人同时学习,就马上询问有关人员,其他人怎么办?当听说可以到图书馆学习时,他才放心。他说,我们以后要慢慢改善条件,每个房间要逐渐减少到六个人,四个人……以此我们看到了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对同学们的亲切关怀。
1959年,周恩来视察南开大学,在教职工食堂吃午饭在食堂,他向厨师们询问伙食的情况,还自己付款和粮票购买了两个窝头,十分香甜地吃了起来。
在行政楼东侧的小广场上,周总理对广大师生做了简短的讲话。他用幽默的口吻、求实的态度,讲了“大乘除法”。他说,我们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每人增加一点消费,就要耗费一大笔物资;在生产上,每人多出一点力量,乘以这个庞大的人数,产量就会大大增加。相反,有些自然资源或物资供给,除以这个庞大的人数,人均就少了。他深入浅出地、生动地向我们讲解了中国不容忽视的基本国情。
他甚至到卫生间,发现水箱的顶盖没有了。当他估计是被拿去大炼钢铁时,就说,不要盲目大炼钢铁,如果把有用的物资炼成废铁,就太可惜了。当时正是“大跃进”年代,在发展速度问题上他提倡实事求是,因此受到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被迫做出检讨。但他在母校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考察事物时一贯务真求实的诉求。这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不为暂时利害所左右的崇高人格。
在外文系,周总理要求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她有些羞于当众朗读,周总理就鼓励她,帮助她纠正发音,并亲自示范。当他听说学生们上午要上五节课时,提出希望减少到四节课,认为同学们学习时间太长,就会太累,影响学习效率。到了食堂,他建议同学们的进餐时间至少要有三刻钟,以利他们的健康。
周总理处处关心师生,他回到母校,就像再次回到了青年时代的社会大家庭。当他访问结束回到招待所后,学校保卫部门才通知我,叫我到招待所去见他。吃饭时,我和卫士长成元功等警卫人员在一起。成元功说:“总理在家里的饮食远比这简单。”其实招待所的饮食也很一般。因为我经常去西花厅,并陪他和七妈一起进餐,所以我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当我在假期回到他们身边时,七爸问我师生们对他访问母校的反映,我便把我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消息向他做了简短的汇报。他听后,先朝我瞪了一眼,然后微笑着说:“我可以断定,有一点你没有汇报清楚。”我感到摸不着头脑,正想着是不是漏下什么问题没有汇报,七爸笑着说:“一定有人说我到学校食堂吃窝头,作为一国总理只是偶尔为之,在群众面前做做样子而已。”原来是这件事,我不禁感到轻松起来。我在学校确实听到了这样的话,因为没有重视,所以也就没有汇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了解群众,不仅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还时时注意以普通人的思想去和他们沟通,并且不喜欢听取一味迎合或奉承领导而不符合事实真情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