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恩来逝世49周年 | 见证历史、传递亲情的“珍贵礼物”

    作者:张谨,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馆员,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周恩来纪念馆原局长兼馆长。

    捧读周尔鎏先生的遗作《我的七爸周恩来》,看着作者在扉页上的亲笔签名,不禁生出对故人思念、对往事怀想的悠悠情丝。与老人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在周恩来红军小学、在上海家中相谈甚欢的景象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百感交集,泪眼朦胧。

    当翻阅到书中第三编,一个醒目的标题“四件珍贵礼物”映入眼帘,它让我回想起2012年的年初,周先生获悉周恩来纪念馆即将举行开馆20年庆祝活动,决定将自己收藏多年、一直未曾公开示人的与周恩来相关的珍贵文物书画集中起来,在纪念馆公开展出。

周尔鎏王章丽夫妇

    在策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展品都由纪念馆工作人员专程赴沪上门领取,提前运回放置展厅布展,其中不乏经济价值、文物价值颇高的珍稀物品。而唯独有几件“压箱底之宝”,周先生亲自由上海带到了展览现场。这几件爱不释手的展品,就有书中所记述的“四件珍贵礼物”中的两套服装,一件尼大衣,一套军便服。由此可见,它们在主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价值之高,非同一般。书中对这几件“礼物”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的描述,记录了它们具有传奇色彩的前世今生。

2012年1月6日 淮安“周尔鎏先生珍藏文物书画展”前言

    见证国共谈判的皮里尼大衣“脱胎”变成了绒布里子尼大衣。50年代周先生是南开大学的学生,他去北京西花厅时,七爸周恩来看到他衣着单薄,就让卫士长成元功拿来一件拆掉皮毛里子的旧尼大衣给他穿。周先生一直不知道自己身上的尼大衣与周恩来当年的国共谈判有关,后来还是从邓颖超那里知道了原委。

周恩来国共谈判期间穿过的尼大衣

    见证指挥三大战役的军便服“闪穿”变成心爱的“收藏品”。1960初,正值除夕夜,周先生应召去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周恩来每年为身边工作人员例行举办的简单的春节晚宴。宴会结束,大家纷纷告别而去。书中记述:“七爸知道我衣服短缺,就招呼身边的工作人员拿出一份我万万没想到的珍贵的礼物——一套便装样式的用灰色粗布制成的服装,这就是七爸当年指挥三大战役时穿的简朴衣服。“因为从一开始周先生就知道它的来历与珍贵,对这套服装没有做任何“轻举妄动”。

周恩来西柏坡期间穿过的军便装

    周家是个大家庭,亲属、晚辈很多,七爸周恩来为什么对堂侄周尔鎏厚爱有加,把几件珍贵的服装都给了他一个人?《我的七爸周恩来》给出了答案:周恩来与二伯父周贻康,即周先生的祖父家族情缘深厚,艰难困苦的求学时期得到资助,腥风血雨的斗争年代受到掩护,加之与幼弟周恩霔,即周先生父亲手足情深,爱护有加,这份经受时间考验的真挚情感得到了延续;“惊人相似的早期生活经历”,让周恩来对“不是孤儿的“孤儿”怀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深知侄儿“经济上十分紧张,更没有多余的钱添置衣服”的实际状况,经常伸出援手,对他“垂爱有加”。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书中所述“见我身材和七爸相似,常常将七爸穿过的衣服送给我穿”,把这些旧衣服“让穷大学生穿着岂不是能物尽其用嘛”。

    周恩来作为长辈对侄儿周尔鎏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作为杰出革命家对有志青年给予了人生指引。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作者的笔端除表达了对七爸周恩来的敬仰、敬佩和敬重之外,字里行间还充满了感激、感恩、感念之情。一次次亲切的召见、暖心的交谈,让曾经“孤岛的孤儿”不再孤独,他为之感激;三个寒冬,给了他三套服装,尽管是旧的,但在那个年代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得之不易,对一个穷学生来说更是求之不得,那是雪中送炭的赐予,他为之感恩;历经沧桑的三套服装,承载着历史的辉煌,它让周先生感受的不只是亲情的温暖,更重要的是一种“物尽其用”、淡泊名利优秀品德的传承,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宝贵精神的传承,他为之感念。

    《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干货”满满,所展示的珍贵文物、书信贯穿全书,与生动的故事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尤其从第一编到第三编都有专门章节记载,睹物思人、见字如晤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使得这本亲历亲闻的回忆录既有情感张力又有历史厚重感。本文只是浮光掠影,择其要,略抒一己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