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宇学子 | 杨倩:步履不停,​奔赴新的热爱与山海

在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于2020年4月成立,以“学习周恩来,理解中国和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为宗旨,凝聚了一批将爱国主义作为其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的优秀师范生,他们以学习社为平台,以实际行动弘扬恩来精神,深刻传承与弘扬周恩来总理的风范与品格。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志愿活动中承担青年责任。

她将所学付诸实践,以行动服务他人。她蝉联两年国家奖学金,参与上海市级创新创业训练和主持华东师大新创实验研究项目且均已结项。她热心公益与社会实践,赴云南寻甸进行脱贫攻坚调研并担任支教团副队长,志愿时长超350小时,多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她以学习社为平台,以实际行动弘扬周恩来精神, 成为《周恩来在沪革命生涯地图》 项目负责人,凝聚了一批将爱国主义作为其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的优秀师范生。

     她就是翔宇学子、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社长—— 杨倩

PROFILE

杨 倩

化学专业毕业生

个人简介

  • 中共预备党员
  • 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社长
  • 校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周恩来在沪革命生涯地图》 项目负责人

 于学海中培奋发之智 

初入大学时,面对全新的学习模式,杨倩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经过不懈的思考与摸索,她逐渐了发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高中偏向于知识的广度和综合运用,而大学更注重特定领域的深度研究与应用实践。举一纲而万目张,杨倩决定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理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以基本概念为主干、外沿概念为分支,系统梳理化学概念,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高质量完成了化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成为未来师者始终是杨倩的心之所向、行之所依。对于教育,她始终怀揣着孜孜探索的热情。她曾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科教学创新实训营,钻研化学教具的创新设计;她也以赛促练,不断打磨自己的教技,并最终荣获微课制作比赛二等奖。在教学训练中,杨倩认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以从容之姿面向未来。

 于实干中长笃行之志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学院和书院的讲座与人生导师活动中,杨倩了解到了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决定将自身所学付诸实践,参与各类课题研究。

从零星产品到产率翻番、从入门小白到游刃有余、从制备到检验到筛选,她全身心投入科研,与同学们协力完成了市级创新创业项目;体会到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的同时,她也认识到科学素养对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大三时,杨倩带领组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化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以用于本科生教学的实验为题,最终斩获大赛二等奖。

 于志愿中炼赤诚之心 

她参与各项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350小时。她在苗苗阅读中带领小学生领略阅读的魅力;在寻甸支教时参与特点课程和励志班会的设计及讲授,助力教育扶贫;在社团活动中担任周恩来学习社的社长,用青年眼光讲述伟人故事,开展地图项目,带动更多学子学习党史、弘扬恩来精神……杨倩以实际行动展现未来师者的情怀和担当,传递教育的大爱与理想。

社会实践道路上,杨倩也步履不停。她在云南施甸访问乡村干部和农户,感受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与伟大;在云南寻甸走进乡村教师与学生,体会基础教育建设的关键与需要。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铭记在心,将青年热血和反哺之情怀抱于胸,杨倩也将回到云南家乡,为成为一名卓越教师而不断努力,为云南的教育建设奉献一份师大人的力量。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她始终将心头滚烫的理想紧攥

初心不改,踔厉奋发

如今,她将怀揣着师大人的精神

奔赴新的热爱与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