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作品】周总理对亲系和“文革”时期文化艺术的态度

上师大音乐学院

2017级音乐表演1班  于宇航

——读《我的七爸周恩来》有感

【著作简介】

《我的七爸周恩来》是周总理的侄子周尔鎏先生(以下简称“周先生”)所著,全书有20余万字,分为《周氏家世》、《爱宝与七爸七妈》、《建国风云》、《文革岁月》、《永远的怀念》、《史实的订补与澄清》、《秉承遗训》等七个部分,是周先生从家族历史和自身经历的角度,对周恩来行止、为人、思想、境界、影响力进行严肃谨慎的记录。

众所周知,这也是中央文献出版社迄今为止首次出版的周恩来亲属子弟的书籍。根据其珍藏的有关周氏家族的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中记录和整理的第一手材料,包括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亲笔信件等,经十年磨砺撰写而成,是揭示周恩来崇高人格魅力和丰富内心世界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的七爸周恩来》已被翻译、出版了中、英、日、塞尔维亚四种语言版本,进一步扩大了该书在国际上的影响。

首先,我作为翔宇奖学金的获得者向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再次表示感谢与崇高的敬意。2020年疫情期间,我在家认真聆听了喜马拉雅推出的有声读物——《我的七爸周恩来》栏目,我将以读者、青年学生的身份对周先生所著的《我的七爸周恩来》进行部分解读。

一、周总理对亲系的态度——避亲嫌

在《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中,我们能知道:“避亲嫌是七爸一生严格奉行的生活准则之一”。周先生虽然是周总理的侄子,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多少特殊照顾。不论是周先生考大学,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周先生与总理的关系,即便是陈毅外长的举荐,总理也是坚持“避亲嫌”,这也是总理一生中坚持的准则之一。周总理更“关心”的是他的老战友们,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

在著作中,是这样提及的:

1960年,因为在学校成绩优异,陈毅当面向周恩来建议将周尔鎏调往外交部工作。还是因为避亲嫌,周恩来当时表示,虽然侄子具备有关条件,但是由于外交部曾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还是去其他单位工作的好。因为这句表态,后来周尔鎏奉调改去对外文委和中联部工作———不过因为外文能力,他间或作为翻译陪同在周恩来身边。

作为后辈青年学子,总理的不偏不倚、正直公正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读者,我感到无比骄傲我国有一位好总理。

二、周总理对“文革”时期文化的态度——“大树护英华”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以来对祖国所形成的坚定情感”,那么,我们可以联系到青年时期的周总理曾经说过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便是如此,爱国主义信念是其积极投身实践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动力。

周先生在《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中,还写到了《文革岁月》,讲述的是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的事,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以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几乎一直处于斗争漩涡的中心,不知经历过多少狂风恶浪,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特殊而艰难的局面,他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中间许多棘手的两难处境,也许是我们后人根本难以想象的。

在极为艰难的状况下,周恩来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一方面巧妙地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斗争;另一方面顾全大局,灵活开展工作纠正错误,稳定局势,减少损失,保护人员,落实政策。这些思想和实践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缓了“文革”冲击,减轻了损失,减少了破坏。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了党的领导,相当程度地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文化方针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了文化事业,为“文革”后新时期文化发展和繁荣存续了血脉,积聚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文革”破“四旧”运动中,红卫兵简单把破除“四旧”理解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一切形态的破坏。一时间,给老字号商店院校改名,揪斗“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冲砸古迹文物,焚烧藏书字画成风,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文化作品、文物的巨大损失,传统文化遭受极大破坏,知识分子生命安全遭遇重大威胁。周总理极为关注“红卫兵”运动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关心知识分子的境遇。对红卫兵破“四旧”的一些举动并不认可,他教育红卫兵认识破旧立新的长期性,“‘破四旧’是个长期任务。

我们都学习过历史,中国的封建统治时间那么长,封建传统那么浓厚,习惯势力那么大,要一下子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周总理还强调红卫兵要学好用好《十六条》,严格遵守“要文斗,不要武斗”的规定;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文教机关当权派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犯了路线错误的同志,一般是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处理”。

根据有关文件说明,周总理曾不断以中央的名义下发文件,制止各种违反政策的破坏行动。1966年8月,周恩来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关闭故宫的决定,又派来军队守护紫禁城,使故宫免遭劫难。除故宫外,少林寺、灵隐寺、五台山古寺以及孔府、孔庙、孔林等一些极其重要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保护下来的。他还关心文物发掘保护,五次指示做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保护工作。许多这一时期的文物发现和成就,如西安兵马俑的面世、河北汉中山靖王墓金缕玉衣的出土、山东银雀山千年竹简重见天日,周恩来都做过指示。

此外,在十年浩劫中,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专家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的迫害。对此,周总理十分忧虑,他努力纠正“文革”错误,同“四人帮”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他主持制定相关统战和知识分子政策,保护了一大批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

三、结论

我自小就听爷爷讲周总理的故事,爷爷是一名退休小学校长,常常在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那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家与总理家乡也不远,我的家乡在江苏盐城,而总理出生在江苏淮安,如果开车约花一个多小时。孩时听爷爷讲道:周恩来是个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用现代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完全正确,确实周总理是这样的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政治家,他的高尚个人品德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曾经有学者对周总理的文艺思想进行研究过,有段表述是这样的:“如果把周恩来的文艺思想放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史中来定位,那么,这样一个历史定位我想也是可以站得住的: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如何领导发展文艺事业的光辉典范和重要理论奠基者。”可见周总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其极端负责的态度支配了他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可谓“大树护英华”。

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没有拂袖而去或直接抗争,而是把自己的进退与国家的安危、党和人民的需要以及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殚精竭虑地保护传统文化精华,保护、爱护、培养知识分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续存了传统文化血脉,保存了文化基础,培养了文化人才,无疑是值得浓墨重笔的一大贡献;真正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我认为,其他各位翔宇奖学金的获得者们跟我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总理精神”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太重要了,尤其是我们这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更应当传承并发扬“总理精神”,坚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昨天我们发展对象学习班举行了结业仪式,在党课的个人小结中我也曾提及“总理精神”,这是我们青年大学生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能,争取努力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